禁燒秸稈而對麥茬限高10厘米,太和縣的這一舉措日前在網上引發(fā)爭議:因為限高增加了農機收割的成本,導致很多收割機離開,并引起種植戶的擔心,不少網友則批評麥茬限高系“拍腦袋的決定”。當地回應,將會以補貼的形式降低農民的成本。(《南方都市報》6月3日)。
該縣政府官網的政務動態(tài)顯示,5月24日和27日,18年3月29日 星期四小型玉米秸稈打捆該縣至少召開過兩次秸稈禁燒的工作會議。機小型玉米秸稈青儲機導致很多收割機離開205月31日,該縣政府發(fā)布的《太和縣制定秸稈禁燒工作標準》第二項明確提到,“全面實行短茬收割,所有小麥收割留茬高度一律嚴格控制在10厘米以下”。不過,盡管“標準”如此荒唐,就算戶戶不達標,恐怕也祭不出什么懲戒性殺手锏。小型玉米秸稈青儲機畢竟,如此要求缺乏法律約束力。說白了,對基層干部也許有用,對農戶也只有道德約束力罷了。
每年一到夏。
“麥茬限高10厘米”,這要求聽起來有點像“廁所里的蒼蠅不得多于5只”,難免被冠之以官僚決策的名頭。確實,與農戶的收割傳統(tǒng)、青儲機生產廠家,機械作業(yè)現(xiàn)狀相去甚遠。為了達到10厘米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