磁卡是一種磁記錄介質卡片。它由高強度、耐高溫的塑料或紙質涂覆塑料制成,能防潮、耐磨且有一定的柔韌性,攜帶方便、使用較為穩(wěn)定可靠。通常,磁卡的一面印刷有說明提示性信息,如插卡方向;另一面則有磁層或磁條,具有 2-3個磁道以記錄有關信息數(shù)據(jù)。
磁條是一層薄薄的由排列定向的鐵性氧化粒子組成的材料(也稱之為顏料)。用樹脂粘合劑嚴密地粘合在一起,并粘合在諸如紙或塑料這樣的非磁基片媒介上。磁條從本質意義上講和計算機用的磁帶或磁盤是一樣的,它可以用來記載字母、字符及數(shù)字信息。
磁卡以液體磁性材料或磁條為信息載體,將液體磁性材料涂復在卡片上或將寬約6-14mm的磁條壓貼在卡片上。磁條上有三條磁道,前兩條磁道為只讀磁道,第三條磁道為讀寫磁道,如記錄帳面余額等。磁卡的信息讀寫相對簡單容易,使用方便,成本低,從而較早地獲得了發(fā)展,并進入了多個應用領域,如電話預付費卡、收費卡、預約卡、門票、儲蓄卡、信用卡等。
信用卡是磁卡較為典型的應用。發(fā)達國家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普遍采用了金融交易卡支付方式。其中,美國是信用卡的發(fā)祥地;日本首創(chuàng)了用磁卡取現(xiàn)金的自動取款機及使用磁卡月票的自動檢票機。1972年,日本制定了磁卡的統(tǒng)一規(guī)范,1979年又制定了磁條存取信用卡的日本標準JIS-B-9560、9561等。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制定了相應的標準。
在整個八十年代,磁卡業(yè)務已深入發(fā)達國家的金融、電信、交通、旅游等各個領域。以美國為例,兩億多人口就擁有10億張信用卡,持卡人為1.1億人,人均5張,消費額約4695億美元。其中,相當部分的信用卡由磁卡制成,產(chǎn)生了十分明顯的經(jīng)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
由于磁卡價格合理、使用方便,在我國也得到迅速的發(fā)展。1985年由中國銀行珠海分行推出了第一張信用卡,至今發(fā)行了約幾百萬張。
2、磁條和磁道
磁條上有3個磁道。磁道1與磁道2是只讀磁道,在使用時磁道上記錄的信息只能讀出而不允許寫或修改。磁道3為讀寫磁道,在使用時可以讀出,也可以寫入。